春明门 春明门外即天涯
从1956年至今,西安交通大学这座巍巍学府屹立于西安沃土之上。这里既回荡着邈远深沉的周秦古韵,也散落着庄严典雅的汉唐遗存,穿透历史时空依然烈烈如鼓,激荡出千年的回响。西安有了交大,古风中透出勃勃新意,交大有了西安,优雅中生出巍巍雄奇。风霜雨雪中,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;春去秋来时,一批批学子展翅高飞。这片开阔的土地给予交大人深情与厚报。本期推送,小编带你走进交大人的故事——
【西】迁先驱,筚路蓝缕
1955年,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,改变当时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局面,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,中央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。一呼而百者应。南木北植,东基西奠。老一辈西迁人,秉承坚定信念,用行动践行庄严承诺,"为社会主义服务"、"支援大西北建设",一路高歌西行,一生激情奋斗,开创了令国家和民族骄傲的西迁精神。
1955年5月踏勘寻址图
1959年拍摄的西迁后的交通大学校园一景(资料照片)
"中国电机之父"钟兆琳先生是坚定的西迁支持者,因为妻子重病,57岁的他只身一人来到西安。这位出身名门望族还留美深造的大教授,顿顿吃食堂,衣服破了自己补,却依然坚持每天第一个到教室,讲授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也最难懂的电机学;他克服各种困难,在一片空地上建起全国高校第一个电机实验室,从教六十年,我国电机工程及信息工程领域的骨干,几乎都受教于他。倾尽所有,建设西部,就是他的毕生所愿。
陈学俊院士是交大当时最年轻的教授,他与爱人带着4个孩子举家西迁。他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,使得西安交大在多相流与传热方面的研究蜚声海外……老一辈的西迁人,引领着整个西部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,铸就了"胸怀大局、无私奉献、弘扬传统、艰苦创业"的西迁精神。
2020年11月12日,彭康、钟兆琳、陈大燮、张鸿、殷大钧、周惠久、陈学俊、朱城8位西迁教授的雕塑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涵英楼一楼揭幕。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。西迁精神开创者们,用理想和青春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,他们的名字和故事,我们记得,时间记得,共和国也记得!
【安】身立命,以梦为马
从"求实学,务实业",于民族危难之时开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之先河的时代创举;到"向科学进军,建设大西北",在陌生的麦田上重建一所一流大学的使命担当;再到"扎根西部、服务国家、世界一流",持续64年为西部开发耕耘奉献……步履匆匆、干劲满满的交大人,不断丰富和充盈着西迁精神的文化内涵,在前进的路上努力拼搏、开拓创新!
也正是因为这些可爱的交大人,学校在奋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中呈现出新气象!学校是"七五""八五"重点建设单位,首批进入国家"211"和"985"工程建设学校。2017年入选国家"双一流"建设名单A类建设高校,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。截至2020年9月,学校15个学科进入ESI前1%,2个学科进入前1‰,工程学进入前1‱。
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,西安交通大学参评的41个学科全部上榜,共有14个学科进入A类。其中,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、电气工程2个学科进入A+档(前2名前2%);数学、力学、机械工程、工商管理4个学科进入A档(2%~5%);应用经济学、材料科学与工程、电子科学与技术、控制科学与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管理科学与工程、公共管理等8个学科进入A-档(5%~10%)。学校拥有A+学科数居西部高校第一,其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、电气工程两个学科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第一。
勤奋是底色、改革是路径、拼搏是状态。交大人凭着"干就干出个好样子"的冲劲,安身立命,以梦为马,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。
【交】口赞誉,矢志不渝
在两个甲子的办学历程中,经过一代又一代交大人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,西安交通大学形成了"起点高、基础厚、要求严、重实践"的优良办学传统,构筑了"爱国爱校,坚持真理,勤奋踏实,艰苦朴素"的优良学风与校风。
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为国家、社会及人类发展、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社会活动家、科学家、教育家、企业家、艺术家。其中蔡锷、蔡元培、黄炎培、邵力子、吴稚辉、凌鸿勋、茅以升、邹韬奋、李淑同、陆定一、侯绍裘、林同炎、钱学森、王安、吴有训、张维、朱物华、张光斗、何祚庥、吴文俊、杨嘉墀、汪耕等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。
建校120余年,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共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109名,中国工程院院士86名,双料院士8名,以及16名美国国家工程院、加拿大工程院等海外院士。迁校60余年来,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7万各类人才,其中40%在西部工作,为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友们在科研领域屡创佳绩,在省部级领导岗位执政为民,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奋发有为,在民营经济中挺立潮头……无数交大人以其扎实雄厚的学业功底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、务实创新的思维方式,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声誉,他们在各行各业引领前沿,开疆拓土,如同璀璨的群星,成为国之栋梁、业界翘楚,为学校增添了光彩!
【通】时达变,砥砺奋斗
64年前,老一辈的西迁人在中华大地上铺陈出了一曲扎根黄土地,建设大西北的史诗壮歌。弹指间,一个甲子飞逝而去。一代代交大人淬炼而成的西迁精神,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黯淡,反而因其凝聚的巨大能量而愈燃愈烈。
2015年4月,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落户西咸新区签约仪式举行。创新港是西安交大探索21世纪大学建设的新形态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,助力陕西省实现"追赶超越"、承载"一带一路"倡议、创新驱动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强大动力引擎。
5年来,创新港建设用惊人的交大速度展示出交大担当,2015年"落子西咸",2016年开工建设、2017年主体封顶,直至2018年内涵集聚、2019年全面入驻。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"国家使命担当、全球科教高地、服务陕西引擎、创新驱动平台、智慧学镇示范"为目标,在4个领域上建立了8大平台、29个研究院和300多个科研基地,将服务学科交叉、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,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、科技成果转孵化和经济社会发展,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、新形态和新经验。
近年来,在西迁精神感召下,西安交大的创新成果硕果累累,学校发明的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,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该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国家;2012年,成功实施国内第一例"狭窄胆道磁压榨疏通术";2016年,发明基于液态金属电弧放电的大容量直流断路器,创造了国际领先的性能指标;2017年,建立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质传输集储与转化理论,进而制定出国际上首部相关标准;2018年,成功开展世界第一例"可动人工寰枢关节置换手术"。
诸多"第一",不仅刻录着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,也见证着一代代交大人将个人理想深刻融入中国梦的奋斗征程。
【大】汉强音,盛唐气度
在西迁先驱们选中的这方沃土上,穿越千年,依然回荡着大汉之强音,盛唐之气度。交通大学与西安的珠联璧合,开启了交大人60余年的奋斗征程,古老的黄土文明与现代海洋文明,借由西迁的历史契机最终熔铸在一起,形成西安交通大学特有的校园文化。当历史的影子投射于交通大学西迁校址这片土地上,汉之雄风、唐之雅韵便具有了现实的质感。
在唐代,这片土地北邻兴庆宫,南接乐游原,东靠春明门,西贴东市街;从四个方位出发,后人可以体会到赫赫大唐不同的文化向度:恢弘、壮美、凄婉、开放。
校址北邻兴庆宫。兴庆宫与太极宫、大明宫并称"三大内",这里见证了唐玄宗励精图治的奋发有为;这里流传着唐玄宗连枝同荣的手足情深;这里还铭刻着李白与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之间的深情厚谊。
校址南接乐游原。乐游原地势高峻、风景幽雅,这里不仅是游人登高览胜之所,更是文人墨客赋诗抒怀之地。岁月悠悠,乐游原上的夕阳,是长安城留给人们的壮美诗篇。
校址东靠春明门。春明门始建于隋初,是唐长安城外郭城门,地靠"南内"兴庆宫。门内东西向大街即春明门街,是唐长安城主干六街之一。春明门经此街直通皇城,因此又被称为"东中门"或"东正门"。
校址西贴东市。东市和西市,既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,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,同时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。作为当时国际贸易中心之一的东市,街巷里各国商旅熙熙攘攘来往贸易。
天地交阔,四通八达,西安交大与历史不期而遇。浸润在这流风遗韵之沃土上的西安交通大学,无不汲取着那遗世超群、博大丰厚的营养,从而结出英声茂实的硕果。
【学】府巍巍,四季有色
从风云际会的黄浦江畔,到岁月沧桑的兴庆宫前,西安交大的足迹横跨了大半个中国。走在被遗迹簇拥着的交大校园里,恍然间会有种古人"负笈游学入长安"的穿越感。然而,置身校园中,最令人如痴如醉的是那春绿樱粉的动人音符,仲夏蝉鸣的月光如醉,深秋梧桐的金黄温暖,冬醉如静的白雪温柔……
春天的红,是赤诚的情怀。看望风景,数韶华年岁为世界之光;落樱如梦,念旧时光阴岁月可回头。
夏天的绿,是崭新的希望。夏意诗意,走过教室窗旁的青春身影;书声琅琅,晨读声响读不尽芳华徜徉。
秋天的黄,是温暖的陪伴。梧桐飘落,镌刻着西迁岁月的荣光;光芒万丈,记录下耀眼时光的永恒。
冬天的白,是静谧的温柔。白雪皑皑,听见了长安旧时的古老歌谣;岁月如声,触碰了百廿学府的厚重悠扬。
西北有高楼,上与浮云齐。愿为双鸿鹄,奋翅起高飞。在这所充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巍巍学府中,西安交大人正带着"以天下为己任"的气魄,秉承西迁精神,不忘初心,为世界之光!
欢迎选择西安交通大学深造,更多精彩资讯,请关注"西安交通大学研招办"头条号
部分素材来源:西安交通大学官微、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、西安交大团委官微、西安交通大学校友网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官微、交大西迁博物馆、光明日报